大城府

專業包車輕鬆暢遊:拉嘉布拉那寺 Wat Ratchaburana

當夕陽的金光灑落在大城府(Ayutthaya)的古塔殘垣之上,空氣中彷彿還迴盪著幾個世紀前的梵唱與鐘聲。這座曾經輝煌的暹羅古都,見證了無數王朝的興衰,而其中一座靜默佇立於遺址核心的寺廟——拉嘉布拉那寺(Wat Ratchaburana),猶如一本被歲月輕輕合上的史書,等待旅人以目光翻閱。它不像瑪哈泰寺那般遊客如織,也不似帕徹納萊寺那般宏偉壯觀,卻以獨特的建築語彙與深邃的歷史底蘊,訴說著阿瑜陀耶王朝最精緻的信仰美學。對於尋求深度文化體驗的旅行者而言,拉嘉布拉那寺不僅是一處景點,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。

王朝的追思與信仰的奠基

拉嘉布拉那寺的起源,深植於一場兄弟間的悲劇與王室的追思。相傳在15世紀初,阿瑜陀耶國王波隆摩羅闍二世(Borommarachathirat II)的兩位王子,在一場對抗鄰國的戰役中為國捐軀。按照當時的傳統,王室成員需透過決鬥來決定繼承權,這場兄弟相殘的結局令國王悲痛欲絕。為了安撫亡魂,也為表達對逝去王子的深切悼念,國王於1424年下令在兄弟火化之地興建這座寺院,並命名為「拉嘉布拉那」,意為「皇家寺廟」。

這不僅是一座宗教場所,更是王室情感的寄託與權力合法性的象徵。在阿瑜陀耶王朝時期,此地不僅用於舉行皇家儀式,也曾作為高階僧侶的修行場所,其地位之崇高,從其精緻的建築規模與佈局中可見一斑。寺院的興建,也反映了當時泰國佛教與印度教信仰的交融,尤其在建築裝飾與神話敘事上,留下了深刻的印記。

地下密室與高聳佛塔的對話

走進拉嘉布拉那寺,最令人屏息的莫過於其主佛塔(Prang)與地下密室(Crypt)所構成的空間詩意。這座高約22公尺的孟族風格佛塔,以紅磚砌成,四面皆有拱門,塔身逐層收縮,頂端飾以蓮花蕾造型的塔剎,展現出典型的阿瑜陀耶中期建築特色。

與其他寺廟不同的是,拉嘉布拉那寺的佛塔並非實心結構,其內部設有一處罕見的地下密室,這在泰國古寺中極為少見。遊客可沿著狹窄的階梯 descend into the crypt,置身於幽暗而神聖的空間中。密室四壁原本佈滿精美的灰泥浮雕,描繪著佛陀生平事蹟與印度神話場景,雖歷經盜竊與風化,殘留的痕跡仍足以讓人想像當年的華麗。更令人驚嘆的是,密室內曾出土大量珍貴文物,包括黃金製的佛陀小像、寶石、法器與古代貨幣,這些寶物如今多收藏於大城府歷史公園的博物館中,見證了當時王室對佛教的虔誠供養。佛塔上方的四個角落,各有一座小型陪塔,象徵宇宙的四極,而塔基四面的守護神像(夜叉)雖已殘缺,仍以威嚴之姿守護著這片聖地。

壁龕中的神話與時間的痕跡

環繞主佛塔的,是一圈低矮的圍牆,牆面上鑲嵌著數十個壁龕,每個壁龕中原本都供奉著一尊坐佛。這些佛像多數已在歷史長河中遭到破壞或盜竊,如今僅存少數殘像與空置的壁龕,反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視覺節奏與禪意。空置的壁龕像是一張張沉默的嘴,訴說著戰火、掠奪與自然侵蝕帶來的創傷。然而,正是這種「不完整」,讓拉嘉布拉那寺散發出一種超越華麗的美感——一種關於無常與永恆的哲思。

在寺院的東側,仍可見到部分重建的佛殿(Viharn)基座與殘存的佛像,其中一尊半埋於土中的坐佛,被樹根纏繞,展現了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生命力。此外,寺院外圍的護城河與城門遺跡,勾勒出當年完整的宗教建築群輪廓,提醒著人們這不僅是一座孤立的寺廟,而是阿瑜陀耶城市規劃與精神信仰的有機組成部分。每一塊剝落的磚石,每一道風化的紋路,都是時間留下的筆記,邀請旅人放慢腳步,細細閱讀。